時政要聞
從八千年前的賈湖骨笛,到七百多年前的觀星臺,再到當今的大國重器,這些跨越時光的成就,無不閃耀著技能的光芒。
技能,是改變個人前程前途的關鍵抓手,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7月15日至17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見精彩未來”——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舉行。
中央駐豫、河南省主要新聞媒體及鄭州、洛陽市屬重點新聞媒體等20家單位派出30多名一線記者參加啟動儀式,并深入鄭州、洛陽兩地進行集中采訪,講述生動鮮活的奮斗故事,探究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動力,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匯聚力量、凝聚共識。
笨功夫練技能練成“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
走進位于鄭州經開區的中鐵裝備高端制造產業園,重4000多噸、由20000多個零部件組成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巴蘭加魯號”周邊,工人們在忙著做最后的組裝。
“針對客戶特殊需求,中鐵裝備精心定制了‘巴蘭加魯號’盾構機,開挖直徑為15.7米,整機長度約113米。”中鐵裝備集團盾構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牛雪頂說,公司隧道掘進機迄今已出口全球6大洲34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金色名片。
支撐大國重器揚帆遠航的秘訣之一,是擁有一支水平高超的技能鐵軍。
公司“00后”焊接高級工孟江華介紹,當年在技工院校學習了焊接技能,入職中鐵裝備后勤學苦練,憑著集訓時“多練半小時、多問三個題”的韌勁脫穎而出。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覺得技能這條路挺適合我。而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不能偷懶,要靠笨功夫去用心練習。”2022年,孟江華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日常工作中,100米長的焊縫在他手里,最多只有1米的瑕疵。
技校生敢想敢干成“全國技術能手”
洛陽中船集團七二五所生產車間,身穿防護服的賀智濤弓腰操作。
靠著一手高超的焊接技能,他實現了從技校生到行業工匠的華麗轉身。如今的他,成為中船集團七二五所的焊接專家,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焊工是一個很常見的工種。我在2001年參加工作時,根本沒想到有一天能在焊接領域取得這么多榮譽。”賀智濤說,所里為技能人才成長發展規劃了路徑,看到人才成長“地圖”,他就明白只有潛心鉆研、苦練技能才能脫穎而出,在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扎進焊接世界的他,從一開始僅能夠掌握三四種材料的焊接技能,到現在能夠熟練掌握幾乎涉及船體結構鋼焊接領域數十種焊接技能方法,賀智濤成了單位焊接領域的“百事通”。
“河洛工匠”伴隨中國制造成長
在洛陽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總能看到張景梅穿梭在轟鳴機器間的忙碌身影。
1998年,18歲的張景梅從技校畢業,進入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機加車間車床操作工。“技能是練出來的,更是逼出來的。”她說,轉戰到質量檢測崗位后,質量部的圖紙堆積如山,為了做到“質量零誤差”,自己定了“三不放過”原則:看不懂的尺寸不放過,測不準的公差不放過,說不清的測量原理不放過。
正是在這種嚴以律己的工作態度下,張景梅的工作質量和效率越來越高,也讓她對干好檢測的自信越來越強。2016年,她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23年,她牽頭創建“張景梅河洛工匠工作室”。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成長”的覺醒
“我畢業后進入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今年剛被公司評為‘五四青年’標兵,是公司認定的技能人才之一。”31歲的李朋帥靠著一手好技能,工作越來越順利。
中考失利后,他選擇進入河南技師學院學習數控加工技能。“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既然選擇了學技能,就要在技能上學出名堂,起碼找工作時有底氣,自己的一些人生規劃也容易實現。”
“技能照亮前程,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好,好像就是在形容我。”他說,技能是硬底氣,不僅能讓自己在崗位上不可替代,可以憑借精湛技術成為核心生產力量,還能拓寬發展路徑,讓人更有底氣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從“被動接受安排”轉向“主動規劃成長”。
技能提升是人力資本增值的過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賈百川,畢業后成為一名餐飲店長。
他不甘心這樣的工作狀態。偶然機會,他得知河南云和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和數據”)是我省省級人力資源品牌“河南碼農”數字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內心的火苗被重新點燃。
在深思未來何去何從后,他毅然辭掉原有工作,進入云和數據,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技能學習之旅。
他說,認識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如今,他就職于某知名醫藥科技公司“我現在的工資比以前高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依靠技能實現了更大的人生價值,內心非常踏實,融入了時代發展潮流。”他說。
博士用技能去干熱愛的事情
7月17日,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內,90后“文物醫生”劉軼戴著口罩、手套,身穿工作服,左手微微抬起石刻佛像耳朵構件,右手拿著軟毛刷輕輕拂去紋路處泥土,認真清理。
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她,對老家的龍門石窟有著不一般的情感,畢業后成為一名石窟守護者。在她看來,與技巧相比,耐心和細心更重要。“以這個耳朵構件來說,一個人坐在凳子上至少一天才能完成清理工作,如果沒有耐心,根本坐不住。如果不細心,很可能傷害構件。”
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她如今又到鄭州大學攻讀考古學博士。“我的工作很有意義,我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工作樂趣。我要貢獻一份力量,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魏連升說,目前,全省技能人才達1967萬人、高技能人才685萬人,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這些成績背后,是一個個奮勇爭先的追光者,一件件生動鮮活的奮斗故事,他們引領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時代風尚,凝聚了‘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磅礴力量。”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從八千年前的賈湖骨笛,到七百多年前的觀星臺,再到當今的大國重器,這些跨越時光的成就,無不閃耀著技能的光芒。
技能,是改變個人前程前途的關鍵抓手,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7月15日至17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見精彩未來”——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舉行。
中央駐豫、河南省主要新聞媒體及鄭州、洛陽市屬重點新聞媒體等20家單位派出30多名一線記者參加啟動儀式,并深入鄭州、洛陽兩地進行集中采訪,講述生動鮮活的奮斗故事,探究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動力,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匯聚力量、凝聚共識。
笨功夫練技能練成“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
走進位于鄭州經開區的中鐵裝備高端制造產業園,重4000多噸、由20000多個零部件組成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巴蘭加魯號”周邊,工人們在忙著做最后的組裝。
“針對客戶特殊需求,中鐵裝備精心定制了‘巴蘭加魯號’盾構機,開挖直徑為15.7米,整機長度約113米。”中鐵裝備集團盾構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牛雪頂說,公司隧道掘進機迄今已出口全球6大洲34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金色名片。
支撐大國重器揚帆遠航的秘訣之一,是擁有一支水平高超的技能鐵軍。
公司“00后”焊接高級工孟江華介紹,當年在技工院校學習了焊接技能,入職中鐵裝備后勤學苦練,憑著集訓時“多練半小時、多問三個題”的韌勁脫穎而出。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覺得技能這條路挺適合我。而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不能偷懶,要靠笨功夫去用心練習。”2022年,孟江華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日常工作中,100米長的焊縫在他手里,最多只有1米的瑕疵。
技校生敢想敢干成“全國技術能手”
洛陽中船集團七二五所生產車間,身穿防護服的賀智濤弓腰操作。
靠著一手高超的焊接技能,他實現了從技校生到行業工匠的華麗轉身。如今的他,成為中船集團七二五所的焊接專家,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焊工是一個很常見的工種。我在2001年參加工作時,根本沒想到有一天能在焊接領域取得這么多榮譽。”賀智濤說,所里為技能人才成長發展規劃了路徑,看到人才成長“地圖”,他就明白只有潛心鉆研、苦練技能才能脫穎而出,在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扎進焊接世界的他,從一開始僅能夠掌握三四種材料的焊接技能,到現在能夠熟練掌握幾乎涉及船體結構鋼焊接領域數十種焊接技能方法,賀智濤成了單位焊接領域的“百事通”。
“河洛工匠”伴隨中國制造成長
在洛陽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總能看到張景梅穿梭在轟鳴機器間的忙碌身影。
1998年,18歲的張景梅從技校畢業,進入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機加車間車床操作工。“技能是練出來的,更是逼出來的。”她說,轉戰到質量檢測崗位后,質量部的圖紙堆積如山,為了做到“質量零誤差”,自己定了“三不放過”原則:看不懂的尺寸不放過,測不準的公差不放過,說不清的測量原理不放過。
正是在這種嚴以律己的工作態度下,張景梅的工作質量和效率越來越高,也讓她對干好檢測的自信越來越強。2016年,她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23年,她牽頭創建“張景梅河洛工匠工作室”。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成長”的覺醒
“我畢業后進入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今年剛被公司評為‘五四青年’標兵,是公司認定的技能人才之一。”31歲的李朋帥靠著一手好技能,工作越來越順利。
中考失利后,他選擇進入河南技師學院學習數控加工技能。“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既然選擇了學技能,就要在技能上學出名堂,起碼找工作時有底氣,自己的一些人生規劃也容易實現。”
“技能照亮前程,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好,好像就是在形容我。”他說,技能是硬底氣,不僅能讓自己在崗位上不可替代,可以憑借精湛技術成為核心生產力量,還能拓寬發展路徑,讓人更有底氣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從“被動接受安排”轉向“主動規劃成長”。
技能提升是人力資本增值的過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賈百川,畢業后成為一名餐飲店長。
他不甘心這樣的工作狀態。偶然機會,他得知河南云和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和數據”)是我省省級人力資源品牌“河南碼農”數字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內心的火苗被重新點燃。
在深思未來何去何從后,他毅然辭掉原有工作,進入云和數據,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技能學習之旅。
他說,認識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如今,他就職于某知名醫藥科技公司“我現在的工資比以前高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依靠技能實現了更大的人生價值,內心非常踏實,融入了時代發展潮流。”他說。
博士用技能去干熱愛的事情
7月17日,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內,90后“文物醫生”劉軼戴著口罩、手套,身穿工作服,左手微微抬起石刻佛像耳朵構件,右手拿著軟毛刷輕輕拂去紋路處泥土,認真清理。
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她,對老家的龍門石窟有著不一般的情感,畢業后成為一名石窟守護者。在她看來,與技巧相比,耐心和細心更重要。“以這個耳朵構件來說,一個人坐在凳子上至少一天才能完成清理工作,如果沒有耐心,根本坐不住。如果不細心,很可能傷害構件。”
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她如今又到鄭州大學攻讀考古學博士。“我的工作很有意義,我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工作樂趣。我要貢獻一份力量,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魏連升說,目前,全省技能人才達1967萬人、高技能人才685萬人,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這些成績背后,是一個個奮勇爭先的追光者,一件件生動鮮活的奮斗故事,他們引領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時代風尚,凝聚了‘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磅礴力量。”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